首页 > 教育资讯 > 正文

河南考700分都上不了清北,高考真的公平吗?

2024-10-25 06:08:23 | 招生网

今天招生网小编整理了河南考700分都上不了清北,高考真的公平吗?相关内容,希望能帮助到大家,一起来看下吧。

本文目录一览:

河南考700分都上不了清北,高考真的公平吗?

河南考700分都上不了清北,高考真的公平吗?

在教育领域,一个长期存在的讨论是:即使河南考生在高谨唯培考中取得700分的高分,却可能无法进入清华大学北京大学,这是否意味着高考的公平性受到质疑。有人将这种现象形容为“地狱难度”,认为750分的满分对于能考出700分的学生来说已是佼佼者,却面临顶尖大学的准入门槛。

尽管700分已经是出类拔萃,但现实是,河南考生的录取率与发达地区相比存在显著差距。以2019年为例,一本上线率较高的省份可达30%,而河南仅为12%,这引发了人们对教育公平性的深度思考。有人质疑,为何不能在全国范围内统一分数线和录取比例,使得所有考生在同一起跑线上竞争?

然而,高考制度的设计是出于公平与效率的权衡。我国地域广阔,教育资源分配不均,通过分数线和比例调整,试图平衡寒门子弟和发达地区学生的录取机会。但这种调整并非绝对公平,如中山大学等省部共建大学会优先考虑本地考生,以确保地方投资的回报。

尽管如此,现行的招生政策在一定程度上实现了国家层面的相对公平。河南考生面临的困境,主要在于本省教育资源匮乏和考生数量庞大。虽然短期内难以改变,但知识的力山穗量超越了高考分数,学习的能力是终身受益的。虽然现在可能面临录取概率较低的挑战,但未来的祥唯发展潜力依然广阔。

总的来说,河南考生的境遇反映了教育资源分配的不平衡,但这并不意味着高考的公平性不存在。高考是公平的,但它承载着更多复杂的社会因素。我们应当为河南考生的努力和坚持感到敬佩,同时期待社会的持续进步能逐步缩小这些差距。

河南考700分都上不了清北,高考真的公平吗?

那些年,哪些高考的事

曾经的高考,是千军万马过独木桥。不过对于那些没有机会走进考场,或没能通过高考走入大学校园的年轻人来说,高考依然带给他们许多收获。那是对知识的敬畏,对学习的渴求。

改变的不仅 是“考中者”

高考制度在山川沟壑间激发起一代青年人知识的渴望,也激发起全社会对知识不可遏制的热情

我父亲是个农民,只读到小学三年级,一生都没有机会走进高考考场,却始终牵挂高考。晚年病重时,他还能清晰地记得三十多年前,从我们那条山沟里考出去的学生,而且记得他们的考分。

恢复高考那年,我才六岁。那个秋天,我背起书包,带一块一尺见方的木头小黑板去上学。我不知道恢复高考的消息是什么时候来到山沟里的。第二年春天,附近好几个村都有学生考上学校的喜讯传出。其中,有一个是我的远方亲戚,他比我父亲小几岁。从此,这个亲戚便成为我的“榜样”,父亲经常以他来教育我。从那年起,我们那条山沟八九个村庄,前前后后上过中学的青年人又都找学校补习去了。后来几年,接二连三有人考上学校。这些消息不仅激励了我们那一带的学生,也鼓舞了我父亲这样没有机会参加高考的农民。

在这样的消息中认识高考、明白了考试的意义,我也踏着高考鼓点走出了山沟。高考,对于我们这样的人当然至关重要,因为这场考试改变了我们的人生。高考二十周年、三十周年,以至于今年恢复高考四十周年,我们一次次回味这项制度的意义。每当这个时候,我都会想起父亲来,都会想到一个同样的问题:我们都是高考的获益者,父亲他们则是高考的旁观者。这样一场考试,对于父亲那样没有机会进考场的人,又意味着什么?

可以说,四十年来,成千上万学子走过了高考独木桥,走上不同的人生道路。但没有走过这座桥的人,一定比走过来的人多出很多倍。如果高考仅仅是我们这些走过来的人们改变命运的途径,那它的意义就要少很多。其实,历史的逻辑并非如此。

至少,高考燃起了我父亲新的生活理想。后来的岁月里,他多次和我说过,是高考给了他供子女读书的动力。我的父母亲从这场考试中看到了艰苦读书的价值,甚至找到了改变一个家族命运的信心。无论生活多么拮据,不管送孩子读书的路有多么艰辛,他们始终满怀希望。父母抱着这样的决心,前前后后用二十多年时间,耗尽了他们最宝贵的壮年岁月,把我们兄妹都送进高考考场,送出了祖辈劳作的山沟。

我相信,这种鼓舞并不仅仅发生在那沟壑连绵的太行山里。上世纪七八十年代,广大农村还挣扎在温饱线上。每年拿出钱来送孩子读书,并不是一件容易的事。但不顾生活艰苦,顽强供孩子读书的故事层出不穷。很多深山沟的农村,以砸锅卖铁的决心集资盖学校,几乎成为那个时代一道感人的风景。高考制度在山川沟壑间激发起一代青年人对知识的渴望,也激发起全社会对知识不可遏制的热情。

今天,重新回味四十年前那场考试的时候,一年一度看到更多年轻人走进考场的时候,我的思绪总是漫过考场,想起我父亲,想起那些像父亲一样永远没有机会走进高考考场的人们。高考制度的恢复是一项教育制度,更是一项重大社会改革。它激起了全社会的热情,改变了各个阶层人们对知识的价值认同,重新树立起奋发学习的社会信仰,为人们开辟了改变命运的新通道。所以,它给中国带来了持续几十年的变化;所以,高考的“受益者”不只是我们这些考中者,还有那些没有机会高考或是没有考上的人!

多些选择 多些精彩

现在的孩子没有我当年高考的那份紧张,没有我当年复读的那份执着,也失去了我考上学校时的那份荣耀,但是孩子们多了一份自信,多了许多机会,也有了更多选择

我是高考的受益者,高考改变了我的命运,改变了我人生的轨迹。我感谢高考,给了我们这些农家子弟机会和公平。

我本该1983年参加高考,而实际上却是1984年高考的。因为1983年高考预选,我没能选上,也就没有资格参加。那时候,高考录取率很低,再加上我们县是一个教育相对落后的县,落榜与复读很普遍。高考和当兵是当时农村孩子跳出农门的两条渠道,尤其是高考,考学校就是考工作、考饭碗。于是,那些复读几年不放松、终于如愿考上学校同学的事迹就成了老师教育我们的励志故事,也是鼓舞我们前进的榜样。那真正是“英雄不问出处,成功不分早晚”。

1984年的高考对我来说十分重要。毕竟已复读一年,竞争十分激烈,我想考上学校的心情也十分迫切。尤其是第一场考试前,快进考场了,却一次一次地上厕所,拿到试卷,却读不通题目,心里紧张的情形可想而知。只等考过了第一科之后,心里才稍稍放松。现在想起来有些好笑,但那记忆却是刻骨铭心的。高考结束后,我没有等待,也对自己没有信心,就又一次投入了紧张的复读之中。我是在复读时接到通知书的,真是“漫卷诗书喜欲狂”。

大学毕业,我回到母校担任教师的十几年,从高考的参与者变成了“应对者”。每天和孩子们一起,起早贪黑,摸爬滚打,应对高考:某某同学发展不平衡,某一科影响达线;某某同学成绩不稳定,心理状态不好;一次次统计分数,一次次分析试卷,一次次找学生谈心谈话。高考前,我的心总是惴惴不安,每每晚上做梦就是考试,考试就是紧张,就读不懂题、不会做题。多少次都从这样的梦中惊醒。其苦无穷,其乐亦无穷。每当和孩子们谈自己高考紧张的糗事时,我总是这样说:“高考,紧张是一种正常的表现,也是一种责任心和责任感的表现,不要惧怕紧张,适度的紧张反而有助于注意力的集中。但不能像我似的紧张,那是一种惧怕与恐慌。”孩子们笑着善意地说,“老师你就是胆小”;我儿子则不客气地说,“老爸,你这是没学好”。他们说得都对,这就是我的高考。

后来,我到县政府工作,担任分管教育的副县长,对高考的关注已不再是具体哪个学生,哪一门学科,更多是操心考试政策、考试安全、考试组织、考试环境、考试秩序、考试结果,家庭贫困学生入学及通过高考暴露出教育教学的问题。尽管如此,我还是愿意不时地走进学校,与老师们探讨备考的具体问题,与同学们分享高考的体会与信息。现在的孩子没有了我当年的那份紧张,没有我复读的那份执着,也失去了我当年考上学校时的那份荣耀,但孩子们多了一份自信,多了许多机会,也有了更多选择。抚今追昔,感慨颇多。

去年,我到山西长治技师学院工作,面对的是一群没参加过高考和高考没上榜的孩子。他们很活跃,也很可爱。每当我听到孩子们热情的问候声,机床的轰鸣声;看到焊花飞溅,抹着油污和汗水的笑脸;看到横平竖直的布线,精湛细致的茶艺时,我对高考有了别样的感悟:高考已不再是通往成功的独木桥,高考也不再是人生的必修课,没有高考的人生同样可以精彩!

落榜浇不灭对知识的渴求

我时常想,没上大学是我这辈子最大的遗憾。不过两次高考落榜并没有挫败我的信心,我对知识的渴求越来越强烈了

我是一名“60后”,也是一名高考落榜者。提到高考,就一下子触及我内心深处的“伤痛”。 招生网

1979年,我第一次参加高考。本来是想报考大学,但父亲说能考取中专,也包分配,毕业后也能吃上商品粮,为保险起见,就劝我考中专。也许是自己太“自信”的缘故,结果第一次考就“马失前蹄”,录取分数是240分,我考了233.5分。

回到家里,我哭了好长时间,尤其是后来听说有好几个平时学习成绩不如我的都被录取,我更是难过了好几天。看看当时农村艰苦落后的生活环境,父母劳累的场景,我向父母提出,复习一年继续考,一定要为自己、为家里争口气。

1980年的夏天,表哥从部队回家探亲。当时已从南京第一炮兵学校毕业提拔为排长的他,得知我的情况后安慰我说,部队的干部培养选拔制度也在改革,从今年开始,改变过去那种直接从士兵提干的做法,改为先上军校后提干。

表哥还说,部队考军校相对于地方高考来说,容易一些。表哥的一番话,对我触动很大,既然父母又辛辛苦苦地供我复习了一年,我也下了很大功夫,干脆再拼搏一下高考,落榜后就参军考军校。父母也同意了我的想法。

于是,复习了一年的我又一次参加高考,结果再次名落孙山,离最低录取线20多分。不过,有了表哥的安慰,我没有哭,反而下定了参军报考军校的决心。

在1980年的冬季应征入伍中,我报了名。经过政审、体检等一系列程序,终于成为一名中国人民解放军战士。入伍时,我是背着一大包数理化学习资料走进兵营的。正式分配到连队不久,我就报名参加了北京某地质出版社举办的函授学习,三年的《语言文学自修大学讲座》自学完后,虽然没有毕业证,档案也没有任何记载,但给我打下了深厚的文字功底。

1983年,我考上了军校。虽然这是一所学习时间只有两年、中专学历的军校,但毕竟毕业后就提干,成了干部身份,也就意味着从此改变了一生的命运。

参军20年,我从战士一直干到中校正营职。2000年,我转业到威海市,安置在一个行政执法的事业单位,一干就是17年。转业前,我已在部队通过三年的在职函授学习,拿到了经济管理专业的大专文凭。

我时常想,没上大学是我这辈子最大的遗憾。在我看来,上过大学接受过高等教育和没接受过高等教育的人,从知识的积累、视野的开阔、理解问题的能力来看,都是不一样的。不过两次高考落榜并没有挫败我的信心,我对知识的渴求越来越强烈了。

不曾走进大学 也能守护希望

虽然当初的抉择为生活所迫,却并不影响我们守护自己与别人的梦想

你相不相信,有那么一群人,没有经历高考,最后却成为老师。他们亦配得起“老师”的身份,因为他们是一群真正热爱读书才情兼具的人。

“文革”时期,出身地主家庭的爷爷“不宜高考”,被放逐乡下种田放牛,过着晴耕雨读的生活。“文革”后,终于可以参加高考了,却由于家境清寒,小儿又重病在身,为种种家庭琐事牵绊,心有余而力不足。爷爷自幼饱读诗书,见多识广,当时在村里口碑极好,乡村学校正好缺老师,就这样被推举去做了民办老师。

特殊的历史时期,与爷爷同龄的一大批潜在人才,因为无缘高考而被尘封。

改革开放,正值高考热火朝天的阶段。1979年父亲初中毕业后,为了减轻家庭负担,放弃了考高中,而选择考取中等师范。爷爷也很无奈,五个孩子个个都要读书,他那点微薄的薪水又时常拖欠。家里种了点田,地里庄稼的收成还不够给孩子们交学费。爷爷是教师,深知知识能改变命运,五个孩子中让谁辍学,他都于心不忍。这时父亲主动提出要去上中等师范,读三年,毕业后就能就业,省去了上大学的一大笔开支,还能替家里分担一些经济上的负担。

父亲一面读师范课程,一面借了高中课本复习。他抱着一丝希望,期待能有机会参加高考。他深知,读个师范已让家里债台高筑,再读大学简直是一种奢望。但他不想放弃高考的机会,他想通过高考来证明自己当初走师范这条捷径,完全是出于无奈。

师范最后一年,他偷偷报名去参加了高考,录取通知书寄来的时候,他一个人躲在屋子里想了一夜。那是一张来自师范大学的信笺,上面残留着父亲欣喜而哀伤的泪痕,被珍藏了三十年。

2001年,父亲得到消息,中等师范改制,由3年改成“3+2”。这意味着那些不愿疲于奔命高考的人,可以一举两得。我还有两个比我小一岁的孪生弟弟,他们要同时读高中、考大学,以我家的情况肯定负担不起。而那时的师范“3+2”学费生活费基本全免,父亲知道我有委屈,但他还是把这个消息告诉了我,让我自己做决定。当命运将这张牌发给我,我做出的选择与父亲当年一样。

我们一家三代人都没有走进大学校园,却都成为学生心目中理想的老师。虽然当初的抉择为生活所迫,却并不影响我们守护自己与别人的梦想。学校里还有许多和我一样的教师,我们虽然没有通过高考进入大学,但依然用功读书,潜心教研。我们没有把“高考”二字看得多么惨烈,对待“成功”亦没有太过急切。老师的职业,不是我们生存的捷径。我们心中充满的是对人生的重新审视、定位,是对梦想的坚持,是对自我价值感的守护。当高考成为一个远去的梦,我们年复一年,擎着一盏明亮的灯,让赴梦的孩子行路有光。

河南考700分都上不了清北,高考真的公平吗?

高考专项生和正式录取生的区别

招生网(https://www.zhaosheng.com)小编还为大家带来高考专项生和正式录取生的区别的相关内容。

1.录取批次不一样

国家专项是提前批录取,普通录取是分批次录取。国家专项录取是为了确保教育公平,对欠发达地区的教育扶持计划,放在提前批录取有利于各大录取院校选拔人才。而普通录取则是按照统一的录取安排进行录取,分为本科一批次、本科二批次、本科三批次、高职高专一批次、高职高专二批次等录取批次。
2.录取院校数量不一样
国家专项录取院校数量少,普通录取院校数量多。因为能够参加国家专项录取的院校基本上都是办学水平较高的重点本科院校,在数量上占全部院校数量的比例较低,所以国家转项的录取院校数量少。此外,由于地区之间教育程度发展不平衡,本身贫困地区的生源数量也不多,所以录取院校也就更少。普通录取则与此相反,因为录取的对象是面向所有高考考生,所有的院校都要参加录取,录取院校数量更多。
3.录取人数不一样
国家专项录取人数少,普通录取人数多。参加国家专项招生的院校数量比较少,面向贫困地区的招生人数也不多,所以国家专项的录取人数少。普通录取是面向全体考生,每年的录取率约为参加高考人数的50%以上,所以在数量上,国家专项录取的人数要比普通录取的人数少很多。

4.录取专业数量不一样
国家专项录取专业数量少,普通录取专业数量多。国家专项计划主要面向贫困地区急需的专业,例如农林、水利、地矿、机械、师范、医学以及其他适农涉农等贫困地区急需专业为主。普通录取则涵盖了13大学科门类的700多个专业,所以在总体录取专业数量上,国家专项要比普通录取少很多。

以上就是河南考700分都上不了清北,高考真的公平吗?全部内容,更多相关信息,敬请关注招生网。更多相关文章关注招生网:www.zhaosheng.com

免责声明:文章内容来自网络,如有侵权请及时联系删除。
与“河南考700分都上不了清北,高考真的公平吗?”相关推荐
高考成绩出了,平时500左右,高考378,真的很不甘心,家人都骂我,邻居都嘲笑我,我还需要复读吗?
高考成绩出了,平时500左右,高考378,真的很不甘心,家人都骂我,邻居都嘲笑我,我还需要复读吗?

高考成绩出了,平时500左右,高考378,真的很不甘心,家人都骂我,邻居都嘲笑我,我还需要复读吗? 作为已经高中毕业很多年的我,是建议复读的,前提是你能确定能沉下心,背水一战。而且你平时成绩挺好,应该是可以的,只是高考各种因素失利了。 大学的选择对以后的工作人生太太重要了。不要想着读个大专啥的,在曲线救国,去专升本,自考,考研等等。好的工作机会都是看第一学历的,无论你后期怎样都不会认可。

2024-08-04 22:23:16
高考700分能上北电吗
高考700分能上北电吗

北电高考录取分数线2004 北电高考录取分数线2004年,文科549分,理科339分。北京电影学院,位于北京市,是北京市人民政府、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广播电视总局和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共建的艺术高校,中国政府奖学金来华留学生接收院校,国际电影电视高等院校联合会(CILECT)理事学校和亚太地区电影年会执行主席,首家主持国家“863”项目的艺术院校,教育部本科教学工作水平评估优秀学校,北京市留学生

2024-08-18 15:56:56
陕西省高考卷被质疑,教育水平真的下降了吗?
陕西省高考卷被质疑,教育水平真的下降了吗?

陕西省高考卷被质疑,教育水平真的下降了吗? 为了考上一所理想中的好大学,不在户籍所在省市参加高考而去外省市参加高考的考生称之为“高考移民”。这种特殊现象是由于我国各省市之间教育发展水平存在较大差距, 高中教材不尽相同,高考实行各省、市、自治区不同试卷。 高考移民的移入地区一是京、津、沪等经济发展水平高且高考录取分数线低的直辖市; 海南、安徽、福建等经济发展水平低且高考录取分数线也

2024-10-01 04:54:58
车辆工程专业真的不行了吗?
车辆工程专业真的不行了吗?

车辆工程专业真的不行了吗? 今年的高考正式落下帷幕,家长和考生们也是在焦急地填报志愿。而在这时候,如何选择专业就成为了一个令人头痛的问题了。大家纷纷到网络上咨询到底什么专业最好呢?我该选择什么专业呢?每到这个时候,社会各界人士,无论是高校大学生,还是参加了工作的社会员工,都会进行激烈地讨论,到底选哪种专业最好。 最近,笔者在网络上看见了一个关于专业的讨论。提问者提出问题:车辆工程真的不行了

2024-06-29 13:12:53
吴倩真的考了621分吗
吴倩真的考了621分吗

吴倩真的考了621分吗 吴倩还是一位学霸,她的高考分数是621分。 吴倩考上武汉大学。是武汉大学艺术系学生。之所以选择武大艺术系,吴倩说:“我从来都没想过我要当演员,很多人也问过为什么学表演没有去北京、上海,而是考了武汉大学,其实就是我不想离开家,我是一个家庭观念很重的人。当时就是觉得考武大是应该的,艺术类文化课分数要求得又低,比较好考,所以就学了艺术专业。”不过,当初她决定报考艺术系时

2024-06-28 04:37:41
清华大学700分可以上吗
清华大学700分可以上吗

清华大学700分可以上吗 河南700分并不能上清华。 河南上长期以来一直是国内高考大省,连续多年高考报名人数位于国内首位。据河南省招生办公室官网公布的数据,今年河南省报名参加高考人数为115.8万人。然而清华北大今年文理科总共在河南投放的招生计划数为120人,可谓是真正的“万里挑一”。 根据最新公布的河南省高校招生本一批院校平行投档分数线,其中理科出现了离奇的一幕,不论是清华大学

2024-06-18 06:34:46
河北什么时候开始的平行志愿以后都是了吗
河北什么时候开始的平行志愿以后都是了吗

河北什么时候开始的平行志愿以后都是了吗 河北最早在2007年在本科二批B、本科三批(文、理科专业)、专科一批、专科二批的第一志愿和征集志愿实行的五个平行志愿。 2009年我省高考正式实行平行志愿。 实行平行志愿暂时不会变的,至少明年不会变。以后政策变了也未可知,感觉是变得公平了点。 本科第二批的“平行志愿”包含十所院校,每个学校都要填一个志愿吗,怎么填的,求教 本科二批可以填报10所平

2024-07-24 14:27:05
在北京,考生只要考到400分,就能考上清华北大,这是真的吗?
在北京,考生只要考到400分,就能考上清华北大,这是真的吗?

在北京,考生只要考到400分,就能考上清华北大,这是真的吗? 在网络上一直存在这么一条谣言,在北京,考生只要考到400分,就能考上其他省考生梦寐以求的清华和北大,这是真的吗? 这显然是假的,在北京,清华北大的分数线400分高多了。 清华大学 和北京大学是全国公认的两所最高学府,是无数学子们魂牵梦萦的地方,但是全国每年的高考考生大约有一千万,而两所大学的招生人数只有七千人左右,这

2024-08-24 14:02:2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