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09-21 02:07:00 | 招生网
南京师范大学不是 985工程高校 ,是 211工程 高校,也是国家双一流建设高校。
南京师范大学(Nanjing-Normal-University),简称“南师”,坐落于六朝古都江苏省南京市,是教育部与江苏省人民政府共建的国家重点大学,入选国家“111计划”、卓越教师培养计划、卓越法律人才教育培养计划、国家建设高水平大学公派研究生项目、中国政府奖学金来华留学生接收院校、国家大学生文化素质教育基地、教育部来华留学示范基地,是中国高等师范教育的发祥地之一。
学校历史
三江、两江师范学堂建立
学堂自1902年筹建,至1912年停办,历时近十年。
南京高等师范学校的创建
1915年9月18日南京高等师范学校正式成立。
1920年12月7日,国务会议通过,在南京建立国立东南大学。
1927年4月,国民政府定都南京。6月9日,教育行政委员会仿法国教育制度,颁行大学区制,江苏、浙江两省先试行。以国立东南大学为基础,将江苏的河海工科大学、 政法大学 、医科大学、南京工业专门学校、南京农业学校、苏州工业专科学校和上海商科大学、上海商业专门学校等九所高校与主持江苏省教育行政之教育厅合组成 国立第四中山大学 。
1928年2月10日,国民政府大学院大学委员会议决,将国立第四中山大学改名国立 江苏大学 ,并兼负江苏教育行政职能。更名江苏大学后,受到全校师生普遍反对,引起罢课等风潮。5月16日,依照大学院大学委员会议决,将江苏大学改称为国立中央大学,仍兼负教育行政职能。
1928年10月23日,国民政府令改大学院为教育部。1929年7月5日,教育部令,停止“大学区制”,中央大学区限于年底停止。自此,中央大学为纯学术机关,不兼负教育行政职能。
1932年,在 国民党 的支持下,教育部训令中央大学暂行解散,学生全部离校,听候甄别。
1937年的芦沟桥事变和淞沪战争爆发后,战火逼近南京,中央大学连续四次遭敌机轰炸,学校损失惨重。为此,中大决定西迁重庆,附属实验学校迁安徽屯溪。同年12月1日,中大在重庆沙坪坝新址开学。
1938年8月,奉教育部令,中央大学教育学院改为师范学院。附属学校由安徽屯溪迁至贵阳。至1941年8月师范学院接受重庆青木关第十四中学为中大附中,原附属实验学校归贵阳。
1946年11月1日,中央大学复员就绪,开学上课。
1949年4月23日,南京解放。5月7日,南京市军事管制委员会通知,中央大学由中国人民解放军接管,南京市军管会文化教育委员会通知,国立中央大学改名为国立 南京大学 。
1950年10月,接华东军政委员会教育部通知,校名去“国立”两字而径称“南京大学”。
1952年7月,教育部根据"以培养工业建设人才和师资为重点,发展专门学院,整顿和加强综合大学"的方针,进行全国高等院校院系调整。按照 华东区 的院系调整方案,南京大学、金陵大学两校校务委员会举行联席会议,分别组织南京大学、 南京工学院 、南京农学院和 南京师范学院 建校筹备委员会。南京师范学院以南京大学师范学院和金陵大学教育系、儿童福利等系科为基础与上海震旦大学托儿专修科、广州岭南大学社会福利系儿童福利组、南京师范专科学校数理班合并改建而成,院址设于原金陵女子文理学院(现南京师范大学随园校区)。
1965年,在句容设立南京师院分部,中文、政教、生物三系200多名学生在句容分部进行半耕半读。
1969年12月,经江苏省革委会教卫办决定,江苏教育学院及江苏函授大学部分系科并入南师。南师的音乐、美术两系于1969年11月并入江苏省革命文艺学校(原南京艺术学院),1972年,两系又重新归属于南京师范学院,1976年,南京体院部分教职员调入南师体训组,不久与公体室合并建立体育系。
1984年,南京师范学院改名南京师范大学,简称 南师大 。
1996年,进入国家“211工程”高校行列。
2017年9月,南京师范大学入选国家首批 “双一流”建设高校名单 。 招生网
2022年2月14日,入选教育部公布的第二轮“双一流”建设高校及建设学科名单。
师资力量
截止2019年3月,学校共有在职教职工3120人,专任教师1939人,专任教师中正高级职称598人,副高级职称707人;中国科学院院士1名,国家级有突出贡献专家9名,“百千万人才工程”国家级人选9名,教育部创新团队1个、教育部“长江学者奖励计划”特聘教授7名,教育部青年长江学者1名,国家杰出青年科学基金获得者6名,国家优秀青年科学基金获得者5名,国家“万人计划”人选9人,国家级教学名师4人,国务院学科评议组成员5人,教育部“新世纪优秀人才支持计划”人选13人,科技部创新人才推进计划领军人才3人,全国高校辅导员年度人物1人,国家级教学团队4个,首批“全国高校黄大年式教师团队”1个。
学科建设
截至2022年2月,南京师范大学设有二级学院28个、独立学院2个,开办本科专业74个,学科已涉及哲、经、法、教、文、史、理、工、农、医、管、艺等门类;国家“双一流”建设学科1个,国家重点学科6个、国家重点(培育)学科3个,江苏高校优势学科10个,江苏省一级学科重点学科13个,国家特色专业8个,国家一流专业建设点29个。
国家级特色专业:汉语言文学、新闻学、地理信息系统、动画、生物科学、法学、小学教育、数学与应用数学
世界一流学科建设学科:地理学
国家重点学科: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教育学原理、学前教育学、中国现当代文学、地图学与地理信息系统、动物学
国家重点(培育)学科:法学理论、课程与教学论、人文地理学
国家级一流本科专业建设点:教育技术学、社会体育指导与管理、俄语、物理学、化学、自然地理与资源环境、统计学、 计算机科学与技术 、工商管理、行政管理、旅游管理、广播电视编导、中国画
省级一流本科专业建设点:古典文献学、秘书学、金融学、能源与环境系统工程
学术科研
截至2015年11月,南京师范大学拥有国家地方联合工程研究中心、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教育部重点实验室、公安部重点实验室、国家体育总局体育社会科学研究基地和体育文化研究基地、全国妇联妇女与性别研究与培训基地、江苏省国家重点实验室培育建设点各1个。
南京师范大学坚持协同创新,主动为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作贡献。拥有江苏高校协同创新中心4个,江苏省哲学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3个,江苏新型高端智库1个,江苏省决策咨询研究基地3个,江苏省委宣传部省级重点研究基地2个,江苏高校哲学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6个(含培育点1个)、江苏省非物质文化遗产研究基地1个、江苏省学生体质健康促进研究中心1个、江苏省老年学研究基地1个;江苏省国家重点实验室建设培育点1个、江苏省重点实验室11个、工程研究中心6个,江苏省工程实验室6个,江苏省渔业重点实验室2个,江苏省科技公共技术服务平台2个。依托优势学科和重点研究机构,并通过在地方建设一批卓有成效的产学研合作平台,促进了科技成果转化和文化创意产业发展,形成了一批富有自身特色的产学研合作领域。鼓励教师开展应用对策研究,积极发挥“智囊团”和“思想库”作用。
截至2015年11月,南京师范大学获得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重大项目15项、教育部哲学社会科学研究重大课题攻关项目4项、国家科技支撑计划项目2项、国家重大科学研究计划项目3项;在国际权威学术期刊《科学》和《自然》上发表第一作者单位论文5篇,获国家自然科学奖二等奖1项(第一单位),教育部高等学校科学研究优秀成果奖人文社会科学一等奖6项、自然科学一等奖3项(第一单位),8部专著入选“国家社科基金优秀成果文库”,科研成果入选2008年度“中国高等学校十大科技进展”和“中国基础研究十大新闻”。该校教师主持、历时8年修订的点校本 《史记》 ,入选 《光明日报》 “2013十大文化亮点”和 《中华读书报》 “2013十大文化事件”。
南京师范大学1992年科研经费投入比1985年增长2.6倍,应用科研项目比重由1985年的44%上升到67%。承担了国家863计划、“八五”国家科技攻关计划、攀登计划、火炬计划等高新技术研究项目。通过科研成果鉴定113项,获国家专利18项,公开出版专著800部,发表论文近7000篇,其中在国际学术刊物上发表120多篇,科研成果获国家和省级政府部门奖91项。
在2013年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员会集中受理期间,该校共申报218项,其中65项获立项资助,包括重点项目2项、面上项目30项、青年科学基金项目33项
在2013年度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项目立项结果中,南京师范大学获批项目31项(其中重点项目5项,一般项目19项,青年项目7项),立项数首次突破30大关,申报项目的立项率为21.8%,远超全国平均立项率13.3%的水平。在2013年度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研究项目立项中,该校共获立项项目27项,其中规划基金项目13项,青年基金项目13项,科研诚信与学风建设专项任务项目1项。
2015年,学校共获得各类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项目36项,在国家社科基金重大项目(第二批)立项名单中,该校获批5项。
2019年,南京师范大学在国家社科基金项目立项中共获得34项,其中重点项目4项,一般项目21项,青年项目9项,同年,在CSSCI期刊发表论文数达755篇。
合作交流
南京师范大学是改革开放以后全国首批对外开放大学,是国家设立的教育部来华留学示范基地、对外汉语教学基地、首批华文教育基地和港澳台地区幼儿教育培训基地;设有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国际农村教育研究与培训中心南京基地、法国文化研究中心及南京法语培训中心、意大利文化研究中心等国际性研究和教学组织。
截至2015年11月,南京师范大学在美国北卡罗莱纳州立大学、佩斯大学和法国阿尔萨斯大区建有3所孔子学院。与11所海外大学举办中外合作办学项目,学生海外学习计划学校49所。与世界上33个国家和地区的184所大学建立了校际交流关系,聘请外国专家400余人,其中长期专家56人。有来自123个国家和地区的留学生1800余人。
截至2020年底,南京师范大学的境外合作院校已超过200所,包括斯坦福大学、罗格斯大学、马里兰大学、多伦多大学、海德堡大学、莫纳什大学、庆应义塾大学等。
985工程是指中国共产党和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务院在世纪之交为建设具有世界先进水平的一流大学而做出的重大决策。
1998年5月4日,时任国家主席江泽民在庆祝北京大学建校100周年大会上代表中国共产党和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央人民政府向全社会宣告:“为了实现现代化,我国要有若干所具有世界先进水平的一流大学。”
211工程是指面向21世纪、重点建设100所左右的高等学校和一批重点学科的建设工程。于1995年11月经国务院批准后正式启动。
“211工程”是新中国成立以来由国家立项在高等教育领域进行的重点建设工作,是中国政府实施“科教兴国”战略的重大举措、中华民族面对世纪之交的中国国内外形势而作出的发展高等教育的重大决策。
双一流的全称是世界一流大学和世界一流学科,是中共中央、国务院作出的重大战略决策,也是中国高等教育领域继“211工程”“985工程”之后的又一国家战略,有利于提升中国高等教育综合实力和国际竞争力,为实现“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和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提供有力支撑。
1、清华大学
清华大学(TsinghuaUniversity),简称“清华”,是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直属的全国重点大学,位列“ 世界一流大学和一流学科 ”、“ 211工程 ”、“ 985工程 ”,入选“2011计划”、“珠峰计划”、“强基计划”、“111计划”,为 九校联盟 (C9)、松联盟、中国大学校长联谊会、亚洲大学联盟、环太平洋大学联盟、清华—剑桥—MIT低碳大学联盟成员、中国高层次人才培养和科学技术研究的基地,被誉为“红色工程师的摇篮”。
2、北京大学
北京大学创立于1898年维新变法之际,初名京师大学堂,是中国近现代第一所国立综合性大学,创办之初也是国家最高教育行政机关。1912年改为 国立北京大学 。1937年南迁至长沙,与国立清华大学和 私立南开大学 组成国立长沙临时大学,1938年迁至昆明,更名为国立西南联合大学。
1946年复员返回北平(现北京)。1952年经全国高校院系调整,成为以文理基础学科为主的综合性大学,并自北京沙滩等地迁至现址。2000年与原北京医科大学合并,组建为新的北京大学。
3、中国人民大学
学校前身是1937年成立的陕北公学,以及后来的华北联合大学和华北大学。1949年12月16日,中央人民政府政务院通过了《关于成立中国人民大学的决定》。1950年10月3日,以华北大学为基础合并组建的中国人民大学正式开学,成为新中国创办的第一所新型正规大学。1954年,被确定为以社会科学为主的综合大学和首批全国重点大学;1960年,被确定为综合性全国重点大学;2017年入选国家“双一流”建设名单。
4、复旦大学
学校前身是1905年创办的复旦公学,是中国最早由民间自主创办的高等学校之一。1952年院系调整后,学校成为以文理基础教学和研究为主的综合性大学。上海医科大学前身是1927年创办的 国立第四中山大学 医学院,是中国人自主创办的第一所国立高等医科院校。2000年,复旦大学与上海医科大学合并,组建新的复旦大学。
5、南京大学
其前身是创建于1902年的三江师范学堂,此后历经两江师范学堂、南京高等师范学校、国立东南大学、国立第四中山大学、国立中央大学、国立南京大学等历史时期,于1950年更名为南京大学。1952年,在全国高校院系调整中,南京大学调整出部分院系后与创办于1888年的金陵大学文、理学院等合并,仍名南京大学。
6、浙江大学
学校前身是创立于1897年求是书院,为中国人自己最早创办的新式高等学校之一,1928年定名 国立浙江大学 。1937年浙江大学举校西迁,在贵州遵义、湄潭等地办学,1946年秋回迁杭州。1952年,浙江大学部分系科转入中国科学院和其他高校,主体部分在杭州重组为若干所院校,后分别发展为原浙江大学、杭州大学、 浙江农业大学 和浙江医科大学。1998年,同根同源的四校实现合并,组建了新的浙江大学。
7、上海交通大学
截至2019年12月,学校有徐汇、闵行、黄浦、长宁、七宝、浦东等校区,总占地面积300余万平方米;有31个学院/直属系,13家附属医院;有全日制本科生(国内)16351人、全日制硕士研究生14326人、全日制博士研究生8496人,学位留学生2837人;专任教师3236名。截至2020年4月,有博士后流动站35个,一级学科博士点45个,专业学位博士点3个,一级学科硕士点57个,专业学位硕士点23个,本科专业67个。
8、中国科学技术大学
中国科学技术大学1958年9月创建于北京,首任校长由郭沫若兼任;建校后,中国科学院实施“全院办校,所系结合”的办学方针,汇集了严济慈、华罗庚、钱学森、赵忠尧、郭永怀、赵九章等一批著名科学家,建校第二年即被列为全国重点大学;1970年初,学校迁至安徽省合肥市,开始了第二次创业;1978年以后,学校创办少年班、首建研究生院、建设国家大科学工程、面向世界开放办学等新举措;也是唯一参与国家知识创新工程的大学。
9、武汉大学
武汉大学溯源于1893年清末湖广总督张之洞奏请 清政府 创办的自强学堂,后历经方言学堂、武昌高等师范学校、国立武昌师范大学、国立武昌大学、 国立第二中山大学 等时期,1928年定名国立武汉大学,是近代中国第一批国立大学。2000年,武汉大学与 武汉水利电力大学 、武汉测绘科技大学、湖北医科大学合并组建新的武汉大学。
10、南开大学
南开大学由严修、张伯苓秉承教育救国理念创办,肇始于1904年,成立于1919年。1937年校园遭侵华日军炸毁而南迁,与北京大学、清华大学在长沙合并组建国立长沙临时大学,1938年迁往昆明,更名为国立西南联合大学;1946年回津复校并改为国立;新中国成立后,经历高等学校院系调整,成为文理并重的全国重点大学;改革开放以来, 天津对外贸易学院 、中国旅游管理干部学院相继并入。
南京林业大学坐落于风景秀丽的紫金山麓、碧波荡漾的玄武湖畔,是中央与地方共建的省属重点高校,国家首批“双一流”建设高校。学校前身为中央大学(创建于1902年)森林系和金陵大学(创建于1910年)森林系,1952年合并组建的南京林学院,是当时全国仅有的三所高等林业院校之一。1955年华中农学院林学系(武汉大学、南昌大学和湖北农学院森林系合并组成)并入,1972年更名为南京林产工业学院,1983年恢复南京林学院名称,1985年更名为南京林业大学。,一直以来,南京林业大学秉承“诚朴雄伟,树木树人”校训精神,弘扬“团结、朴实、勤奋、进取”优良校风,以实现“黄河流碧水、赤地变青山”为宏伟目标,以培养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为根本任务,步履不停,躬耕不辍,现已发展成为一所以林科为优势,以服务国家生态文明建设为引领,理、工、农、文、管、经、法、艺等多学科协调发展,特色鲜明的高水平大学。,学校主动适应社会和经济发展需要,不断调整优化学院专业结构。现设有林学院、材料科学与工程学院、化学工程学院、机械电子工程学院、土木工程学院、经济管理学院、人文社会科学学院、信息科学技术学院、风景园林学院、理学院、外国语学院、艺术设计学院、家居与工业设计学院、轻工与食品学院、汽车与交通工程学院、生物与环境学院、研究生院、继续教育学院(应用技术学院)、国际教育学院、马克思主义学院、体育教育部等21个学院(部)。,学校学术实力雄厚,学科门类齐全,办学特色鲜明。现有8个博士后流动站、8个博士学位授权一级学科、26个硕士学位授权一级学科和19个硕士专业学位授权类别。现有工程学、植物与动物科学、农业科学、材料科学、化学、环境与生态和生物与生物化学7个ESI全球机构学科排名前1%,林业工程1个国家一流学科,林业工程、生态学2个一级学科国家重点学科,林木遗传育种、林产化学加工工程、木材科学与技术、森林保护学等4个二级学科国家重点学科,1个江苏省一级学科国家重点学科培育点,5个江苏高校优势学科,9个国家林业和草原局重点学科(含培育),6个一级学科江苏省重点学科(含培育)。 国家重点学科数量位列江苏省属高校前列。在全国第四轮学科评估中,取得了两个“A+”(林业工程、林学)、一个“A-”(风景园林学)的好成绩,A+学科数位列全国林业高校和江苏省属高校第一。,学校面向全国招生,现设置并招生的本科专业有70个,其中,国家级一流本科专业建设点21个,国家级特色专业建设点6个,省级一流本科专业建设点28个,省级品牌特色专业18个。江苏省首批课程思政示范专业2个。拥有国家级人才培养模式创新实验区1个,省级人才培养模式创新实验基地1个,国家级优秀教学团队1个,国家级课程思政教学名师和教学团队1个,省级优秀教学团队3个。国家级精品开放课程6门,国家级课程思政示范课程1门,国家级一流本科课程16门(其中,虚拟仿真实验教学一流课程7门),省级一流本科课程41门,省级精品(优秀)课程及课程群30门,省级在线开放课程23门,省级助力乡村振兴在线开放课程39门,江苏省高校本科课程思政示范课程2门。学校现有国家级实验教学示范中心2个,省级实验教学示范中心及实践教育中心18个,国家级虚拟仿真中心2个,国家级大学生校外实践基地1个。智能制造产业学院获批“江苏省重点产业学院”,获批“教育部新农科研究与改革实践项目”3个,“教育部第二批新工科研究与实践项目”1个,“首批江苏高校新文科研究与改革实践省级重点培育项目”3个。林学类专业(林学、园林、森林保护)和林业工程类专业(林产化工、木材科学与工程、森林工程)入选教育部首批卓越农林人才教育培养计划改革试点项目。首批江苏省虚拟教研室1个。自1991年,荣获国家级教学成果一等奖1项、二等奖10项,省级教学成果特等奖3项、一等奖18项、二等奖22项。2010年1篇博士论文获全国百篇优秀博士学位论文。获批教育部全国高校毕业生就业能力培训基地、江苏省大学生职业生涯教育示范基地;在中国国际“互联网+”大学生创新创业大赛中,我校获国赛金奖5项,银奖2项,铜奖8项。曾荣获“教育部全国毕业生就业典型经验高校”“教育部全国创新创业典型经验高校”“中国国际‘互联网+’大学生创新创业大赛青年红色筑梦之旅赛道高校集体奖”“江苏省教学工作先进高校”“江苏省语言文字规范化示范学校”等荣誉称号。现有各类全日制在校学生3万余人,其中博士与硕士研究生7500余人。,南京林业大学是全国首批具有博士和硕士学位整体授予权的高校之一。学校拥有一支高素质的师资队伍,现有教职工2330余人,其中专任教师1602余人,博士生导师263人,具有高级职称954人。学校现有中国工程院院士2名、双聘及特聘国内外院士9名,其他国家级人才20余人,享受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专家110余人;有江苏省“333工程”第一层次首席科学家4人,省部级教学名师6人,省部级有突出贡献的中青年专家14人,省“333工程”二、三层次、“青蓝工程”“六大高峰”等各类省级人才计划421余人;江苏省科技创新团队及“青蓝工程”等省级创新团队15个。,学校充分发挥林科优势,服务国家生态文明建设和林业高质量发展,着力打造基础研究、应用开发和成果转移转化创新链,在科学研究、科技创新和社会服务等方面取得显著成绩。学校现有机电产品包装生物质材料国家级工程中心、林木遗传与生物技术教育部重点实验室、林产化学与材料省部共建国际创新高地、南方现代林业省部共建协同创新中心、国家木竹产业技术创新战略联盟、国家桂花种质资源库等10余个国家层级创新平台,获批江苏省杨树种质创新与品种改良重点实验室、特种经济树种培育与利用工程技术研究中心、有害生物入侵预防与控制工程中心、速生木材及农作物秸秆材料工程技术研究中心、观赏主题木本花卉产业技术创新战略联盟、林业资源高效加工利用协同创新中心、特色果树产业技术体系以及国家林业和草原局南方林木种子检验中心、林业遗产与森林环境史研究中心、农业农村部政策与改革合作研究基地等50余个省部级创新平台,组建中国特色生态文明建设与林业发展研究院等60余个校级研究机构。“十三五”期间,学校每年主持承担各类科研课题1000多项,主持国家重点研发计划项目2项、课题25项,国家自然科学基金308项,国家社科基金23项;授权发明专利1211件,审定省级良种42个,制/修订国家标准33项。多年来,学校380余项科技成果获国家和省部级奖励,其中:国家发明一等奖1项,二等奖2项;国家自然科学奖二等奖1项;国家科技进步一等奖5项,二、三等奖52项。教育部高等学校科学研究优秀成果奖(人文社会科学)二等奖2项;学校主办公开发行学术刊物《南京林业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南京林业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林业工程学报》和《室内设计与装修》,以及《Journal of Bioresources and Bioproducts》(JB&B)英文刊。其中,《南京林业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和《林业工程学报》为中文核心期刊、中国科技核心期刊、CSCD和SCD核心期刊,《南京林业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为SCD核心期刊,《室内设计与装修》为中国科技核心期刊。《南京林业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入选2017-2020“中国精品科技期刊(F5000来源刊)”,JB&B英文刊被多个国际数据库收录。,学校围绕生态文明建设、碳达峰碳中和和乡村振兴等国家战略及“强富美高”新江苏建设要求,积极开展政策理论研究、决策咨询服务,截止目前,智库成果获国家领导人批示4份、省部级领导批示20余份、获中办国办及省部级政策采纳、采用8份;承担国务院研究室决策咨询研究课题2项、国家高端智库课题1项、江苏省政府决策咨询研究重点课题1项;调研报告在权威智库刊物刊发十余篇;研究成果获中央农办农业农村部乡村振兴软科学研究优秀成果奖、江苏发展研究奖一等奖等多个重要奖项。组织编写出版并发布我国首部生态林业蓝皮书《中国特色生态文明建设与林业发展报告(2019-2020年)》。生态林业蓝皮书的发布,填补了我国生态林业发展评估方法的空白,建立了生态林业综合发展指标体系,为生态林业政策制定、学术研究提供支撑和参考,推动新时代生态文明建设迈上新台阶。,学校实施国际化发展战略,积极开展开放办学与对外交流合作。先后与美国、德国、加拿大、英国、瑞典、俄罗斯、日本、法国、意大利、芬兰、伊朗等20多个国家的100多所高校和科研机构建立了长期的学术研究、师资培养和人才交流合作关系。截止目前,我校长期聘用的境外专家共64位,每年约200名教师赴境外进行交流,约300位外籍专家来校进行交流访问、科研合作、讲座讲学。2020年,获批“高等学校学科创新计划”一项;同年,我校被授予了一定的出访来访外事审批权,成为江苏省首批获得外事独立自主审批权的地方高校之一。学校积极探索实施多模式、多层次国际化人才培养。与美国阿拉巴马农工大学合作共建孔子学院;获批国家留学基金委乡村振兴人才项目、高层次国际化人才培养创新实践项目、江苏高校学生境外学习政府奖学金、海外实习实践等项目;与世界名校加拿大不列颠哥伦比亚大学(UBC大学)联合举办经教育部批准的“3+2”中外合作办学项目;与加拿大新布伦瑞克大学、德国亚琛工业大学、英国思克莱德大学等海外高校开展了形式多样的人才联合培养项目;与英国牛津大学、剑桥大学、美国麻省理工学院、加州大学伯克利分校等海外名校联合开展长短期学分互认访学项目,每年派出数百名学生出国实施国际化培养。学校积极拓展海外留学生生源,每年接收700余名外国留学生来校学习或交流访问。,学校占地面积11158.15亩,其中,新庄主校区占地1257亩,句容下蜀实习林场占地4876亩,淮安校区占地1327亩(目前建成使用校园500亩),白马教学科研基地占地3662亩(白马新校区占地2007亩),江宁工程培训中心等占地36.15亩。现有教学科研仪器设备总值8.83亿元,图书馆纸质文献总量为238多万册,电子图书430多万册。校园网络以千兆带宽为主干,覆盖全校。
南京林业大学是国家“双一流”建设高校,是中央与地方共建的省属重点高校。学校是全国首批具有博士和硕士学位整体授予权的高校之一,现有8个博士后流动站、8个博士学位授权一级学科、24个硕士学位授权一级学科和18个硕士专业学位授权类别。 学校拥有一支高素质的师资队伍,现有专任教师1570余人,博士生导师269人,具有高级职称874人。学校现有7个ESI全球机构排名前1%学科,1个国家一流学科,2个一级学科国家重点学科,4个二级学科国家重点学科,国家重点学科数量位列江苏省属高校前列。在全国第四轮学科评估中,取得了两个“A+”、一个“A-”的好成绩,A+学科数位列全国林业高校和江苏省属高校第一。
以上,就是招生网小编给大家带来的中国排名前十名的名牌大学 南京林业大学学费全部内容,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更多相关文章关注招生网:www.zhaosheng.com2023TIMES英国大学电子与电气工程专业排名 您好,我是专注留学考试规划和留学咨询的小钟老师。在追寻留学梦想的路上,选择合适的学校和专业,准备相关考试,都可能让人感到迷茫和困扰。作为一名有经验的留学顾问,我在此为您提供全方位的专业咨询和指导。欢迎随时提问! 《TIMES》2023/14年度英国大学电子与电气工程专业排名榜出炉,前三甲分别是剑桥大学、萨里大学和帝国理工学院。 1Univ
英国名牌大学排名前十 英国大学排名,是指一些权威机构发布的英国的大学排名。英国存在多个版本的大学排名,包括官方每七年左右发布一次的科研水平评估(REF)排名,上海软科、泰晤士高等教育(THE)、QS、美国新闻与世界报道(U.S.News)、泰晤士报、卫报、独立报等媒体发布的英国大学排名。 其中,在2019年发布的世界四大排行榜(软科、THE、QS、U.S.News)中,均进入英国前十名的大
中国排名前十名的名牌大学 1、清华大学 清华大学(TsinghuaUniversity),简称“清华”,是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直属的全国重点大学,位列“ 世界一流大学和一流学科 ”、“ 211工程 ”、“ 985工程 ”,入选“2011计划”、“珠峰计划”、“强基计划”、“111计划”,为 九校联盟 (C9)、松联盟、中国大学校长联谊会、亚洲大学联盟、环太平洋大学联盟、清华—剑桥—MIT
英国大学排名前十名 关于英国大学排名前十名分享如下: 2023TIMES英国大学排名前5位大学与2022年一致,只是牛津大学超越圣安德鲁斯大学,获得榜首位置,圣安德鲁斯大学居第2位,排名第3位的大学依旧是剑桥大学,排名第4与第5位的伦敦政治经济学院和帝国理工学院,名次与2022年进行了调换。 排名第6-10位的大学,今年变化较大的是爱丁堡大学,上升3位,居全英第10位;位居第6位的杜
2009英国大学综合排名和专业排名? 2009TIMES英国大学综合排名 排名大学中文名称大学英文简称 1牛津大学Oxford 2剑桥大学Cambridge 3帝国理工ImperialCollege 4伦敦经济大学LondonSchoolofEconomics 5圣安德鲁斯大学StAndrews 6华威大学Warwick 7伦敦大学学院UniversityCollegeLond
英国名牌大学排名前十 1)牛津大学 世界排名:4 牛津大学(拉丁文:UniversitasOxoniensis,简称Oxon.)位于英国牛津市,被公认为是当今世界最顶尖的高等教育机构之一。牛津大学和剑桥大学时常被合称为牛剑“Oxbridge”。作为英格兰最古老、最著名的大学,这两所大学有着很久的竞争渊源。牛津大学是英国研究型团体罗素大学集团,欧洲的大学联盟科英布拉集团,LERU和Eur
德国排名前十的大学 第一到第十依次为 慕尼黑 大学、慕尼黑工业大学、海德堡大学、柏林洪堡大学、 卡尔斯鲁厄理工学院 、柏林自由大学、 亚琛 工业大学、柏林工业大学、蒂宾根大学、弗莱堡大学。 慕尼黑大学自15世纪建校以来便是欧洲乃至世界最具声望综合性大学之一,也是首批入选德国精英大学的三所之一,德国U15大学联盟、欧洲研究型大学联盟和全球大学高研院联盟成员。其社会科学、人文科学及物理、化学
2023TIMES英国大学电子与电气工程专业排名 您好,我是专注留学考试规划和留学咨询的小钟老师。在追寻留学梦想的路上,选择合适的学校和专业,准备相关考试,都可能让人感到迷茫和困扰。作为一名有经验的留学顾问,我在此为您提供全方位的专业咨询和指导。欢迎随时提问! 《TIMES》2023/14年度英国大学电子与电气工程专业排名榜出炉,前三甲分别是剑桥大学、萨里大学和帝国理工学院。 1Univ
2024-06-06 00:18:59
2024-05-28 00:38:07
2024-06-20 06:31:07
2024-04-09 22:44:16
2024-06-19 09:19:27
2024-06-14 20:09:4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