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编今天整理了一些内蒙古科技大学怎么样相关内容,希望能够帮到大家。
本文目录一览:
内蒙古科技大学坐落在首批全国文明城市、美丽的草原钢城—包头,她始建于1956年,最初为包头钢铁工业学校和包头建筑工程学校,1958年两校合并组建包头工学院,1960年更名为包头钢铁学院,隶属原冶金工业部,1998年划归内蒙古自治区管理,成为中央与地方共建的高等学校。2000年内蒙古煤炭工业学校并入,2003年更名为内蒙古科技大学。
经过50多年的建设与发展,内蒙古科技大学已发展成为以冶金、稀土、矿业为特色,以工为主,工、理、文、管、经、法协调发展的多科性大学。
目前,学校占地121万平方米,建筑面积65万平方米,其中,教学行政用房31万平方米。学校固定资产总值约5.8亿元,其中教学科研仪器设备总值1.03亿元。教学、实验设施完备,各类体育运动设施齐全,校园网络系统运行可靠、利用率高,基于网络管理平台控制的多媒体教室应用效果好,现代化的图书馆初步实现了馆藏资源数字化和网上资源馆藏化,馆藏各类图书总数(含电子图书)204万册(种),面向全体师生开通了中国学术期刊文献等多个专项检索服务系统。
学校拥有7个自治区重点学科,2个重点培育学科,1个省部共建教育部重点实验室、4个自治区重点实验室,2个自治区级和3个包头市工程技术中心,2个自治区级和1个包头市生产力促进中心, 1个实践训练中心,75个实验室,并出版有《内蒙古科技大学学报》。
学校有1个一级学科硕士学位授权点,24个二级学科硕士学位授权点,7个工程硕士授权领域。2006年由教育部学位与研究生教育发展中心组织的全国高校学科评估中,我校的冶金学科在全国同类学科排名中位列第七,矿业工程在全国同类学科排名中位列第十三,控制科学与工程在全国同类学科排名中位列第四十九,
材料科学与工程在全国同类学科排名中位列第六十六。
学校有52个本科专业,其中,
冶金工程、采矿工程2个专业成为中国高校特色专业建设点;冶金工程、材料工程、
自动化、
土木工程、采矿工程、
机械设计制造及其自动化、建筑环境与设备工程、给水排水工程、
化学工程与工艺专业、
工程测量技术、
计算机科学与技术、
建筑学、
生物工程、
环境工程、
电气自动化技术等为内蒙古自治区品牌专业;采矿工程、稀土工程、冶金工程、
材料成型及控制工程、
金属材料工程、机械设计制造及其自动化、土木工程、建筑学、电气工程自动化、自动化、热能与动力工程等11个专业2008年在内蒙古自治区进入第一批本科招生。
学校设有17个学院(教学部、中心),1千1百多名专任教师精心培育着2万1千多名全日制在校生。教师中,入选国家“百千万人才工程”2人;全国高校青年教师奖1人;国家“五一劳动奖章”获得者1人;全国优秀教师、全国优秀辅导员2人;全国师德先进个人1人;入选教育部“跨世纪人才工程”1人;教育部金属材料与冶金工程教学指导委员会委员1人;享受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25人;内蒙古自治区“科教兴区”突出贡献奖获得者3人、乌兰夫基金奖获得者1人、内蒙古自治区西部开发突出贡献奖获得者3人、内蒙古科技创新杰出人才2人;内蒙古自治区有突出贡献中青年专家6人;内蒙古自治区教学名师奖获得者1人;内蒙古自治区优秀学科带头人3人,内蒙古“新世纪321人才工程”一、二层次人才19人,内蒙古教育系统“111人才工程”一、二层次人才9人;宝钢教育基金优秀教师奖获得者13人。
学校坚持以教学工作为中心,不断深化教育教学改革,结合学科发展和社会对人才的需求,科学制定专业人才培养方案和教学管理制度,形成了完善的教学质量监控体系,教学质量稳步提高。在教学过程中,把经验丰富的教师选派到教学第一线,要求教授、副教授必须承担本科教学。学校每年组织青年教师开展课堂教学技能竞赛、学生评教、专家评教、领导评教活动,规范课堂教学环节,加强实习、实验、课程设计、毕业设计等实践教学环节的监控与管理,强化对学生计算机应用能力、外语应用能力、工程实践能力的培养,努力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与创新精神。2001年以来,学校获内蒙古自治区教学成果奖10项,其中一等奖1项;高等数学、大学
英语等21门课程被评为自治区级精品课程、大学物理实验教学中心等6个实验室被评为自治区实验教学示范中心。
学校积极面向经济建设主战场开展科学研究。三年来,学校先后承担科研项目389项,其中,国家“973”前期研究项目、国家“十一五”重点支撑计划项目、国家重点攻关课题、国家自然科学基金课题、国家社会科学基金课题、国防科研课题、国家计委重点攻关课题、国家教育部课题等35项、省部级研究项目114项,科研经费总额超过1.2亿元;获国家科技进步奖1项,省部级科技进步奖13项,省部级自然科学一等奖1项,省部级自然科学三等奖1项,省部级中青年科学技术创新奖1项,市级科技进步奖6项;授权专利13项;发表论文2486篇,被SCI、EI、ISTP检索系统收录的论文164篇;出版著作、教材115部。学校连续3年被自治区政府评为科技工作先进单位,2008年被自治区政府评为“科技创新先导型学校”。
学校重视对外交流与合作办学,先后与
北京科技大学、
东北大学、
重庆大学、
西安建筑科技大学等兄弟院校以及美国、加拿大、澳大利亚、英国、德国、日本等国的高校、科研院所建立了师资培养、科技合作、学术交流、联合办学等长期合作关系。
学校坚持以人为本,把素质教育作为人才培养的出发点,着力通过各种途径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
在学生教育管理工作方面,形成了思想教育人文化、指导服务系统化、特色工作品牌化、队伍建设规范化和日常
管理科学化的局面。特别是建立了以国家助学贷款为主,辅之以勤工助学、困难补助、奖助学金以及学费减免的资助体系。
学校通过设立“李保卫大学生创新基金”、“大学生科技创新基金”和举办校史展览宣传、科技文化月、社团文化节、读书文化月,组织学生参加“绿色家园工程”、“创E自动化”、“走进西部阳光行动”等系列主题活动及各类文化活动,大力推进素质教育,为学生展示才华、拓展素质、提高能力搭建平台和创造条件,形成了健康向上的校园文化氛围。学校设有各类学生社团组织,丰富学生课余文化生活。先后获得“挑战杯”全国大学生课外学术科技作品竞赛奖、中国青少年科技创新奖、全国大学生广告
艺术设计大赛奖、“Intel”杯全国大学生电子设计竞赛嵌入式专题邀请赛奖、CCTV全国大学生英语演讲比赛奖、华人广告金犊奖大赛佳作奖、中国威海国际
建筑设计大赛奖等省部级及以上奖项共292项。2006年,学校被中宣部、中央文明办、教育部、团中央和全国学联评为全国社会实践先进单位。
学校以内蒙古自治区为主、面向全国30个省(市、自治区)招生,学校生源质量和本科招生第一志愿录取率逐年提高。
2000年学校获得教育部“就业工作先进集体”荣誉称号;2007年学校被列为“中国大企业集团重点招聘学校”。2005年以来,学校在全区高校毕业生就业工作评估中,连续三年被评为第一名,毕业生一次性就业率保持在90%以上,就业率和就业质量一直位居内蒙古自治区高校前列。我校毕业生以“上手快、留得住、后劲足”的特点深受用人单位的好评,半个世纪以来的办学历程中,为自治区、国家的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输送了各类人才5万余名。
学校坚持党的领导,坚持社会主义办学方向,坚持不懈地抓党的思想建设、组织建设和作风建设,认真贯彻民主集中制,充分发挥教代会、职代会民主参与、民主决策作用;加强统一战线工作,充分发挥民主党派和党外知识分子参政、议政作用;从提高教职工生活质量、改善生活待遇入手,深入开展思想政治工作;学校不断净化、美化、靓化校园,坚持文明校园、文明班级、文明宿舍、文明家庭、师德先进个人等文明创建活动,积极开展文明社区、警民共建活动,青年志愿者活动、大学生暑期“三下乡”活动和全民健身运动。大力加强以创建“平安校园”为核心的综合治理工作,切实维护学校的政治稳定和良好的校园秩序。先后荣获内蒙古思想政治工作先进学校、内蒙古花园式学校、内蒙古高校综合治理先进集体,包头市文明单位等荣誉称号。
长路漫漫,上下求索。在接受教育部教学工作水平评估获得优秀的内蒙古科技大学,正秉承自强不息、敢为人先的校园精神和以人为本的育人方针,为建设特色鲜明的多科性大学扬帆远航。
关于楼上的贴吧问题,我想说一句。有时间在贴吧里评价学校的学生,十有八九都是无聊之人。真正想领略一个学校的内涵,还得需要你自己去体会。
祝你好运。
湖南科技大学是2003年由湘潭工学院与湘潭师范学院合并组建的。在湖南省算是很好的二本了。学校的发展形势很好。
江苏工业学院是一所中央与地方共建、以江苏省管理为主的普通高等院校,始创于1978年,初创时校名为南京化工学院无锡分院和常州分院。1981年经国务院批准定名为江苏化工学院,定址常州。1992年成为中国石油化工集团公司(原中国石油化工总公司)管理的部属院校,并更名为江苏石油化工学院。2000年,全国部属院校管理体制调整为中央与地方共建、以江苏省管理为主。2002年更名为江苏工业学院。
学校现有武进和白云两个校区,占地面积1500亩,建筑面积50.2万平方米,其中教学行政用房28.5万平方米,教学仪器设备总值超过1.61亿元,纸质图书文献总量115万册。
学校现有
化学化工学院、材料科学与工程学院、机械与能源工程学院、环境与
安全工程学院、信息科学与工程学院、数理学院、经济管理学院、
法学与公共管理学院、外国语学院、体育部等10个教学院系,另有国际教育交流学院、继续
教育学院等2个二级教学管理单位和独立设置的怀德学院。
学校拥有一支开拓创新、乐于奉献的教职工队伍。现有教职工1296人,其中,专任教师883人,高级专业技术职务406人,硕士及以上学位632人;2人入选“新世纪百千万人才工程”国家级人选,2人为教育部高等学校本科教学指导委员会委员,23人获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2人为首批省中青年科技领军人才,22人入选省“333高层次人才培养工程”学术带头人和省“青蓝工程”中青年学术带头人培养人选。学校连续两次获评“江苏省师资队伍建设工作先进高校”。
学校2003年取得硕士学位授予权,有2个一级学科硕士学位授权点,17个二级学科硕士学位授权点;共设立44个本科专业,分属工、理、管、经、文、法等6大学科门类。有10个二级学院以及体育部、继续教育学院。现有全日制在校生近12000人(独立学院除外),至今已为国家培养了3万余名各类专业技术人才和管理人才。近五年来,学校获得2项省级高等教育教学成果一等奖,2个国家级特色专业,2个省级品牌专业,4个省级特色专业,14门省级精品(优秀)课程,6个省级实验教学示范中心,1个省级高等教育人才培养模式创新实验基地,1个省级高等学校优秀教学团队。2006年,学校顺利通过教育部组织的本科教学工作水平评估并获得优秀。
学校学科发展态势好,科研实力强。现有6个省部级重点学科,3个省级优秀学科梯队,2个省部级重点实验室,2个省级工程中心,2个省科技创新团队。近五年年均科技经费3880万元;承担或完成国家级项目26项,省部级项目93项;获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1项,国家技术发明二等奖1项,省部级科技进步一等奖3项;专利申请量进入全国高校百强。据省教育厅统计,学校近三年绝大多数科技指标在省内122所高校的排名中均处于前10%,因而连续两次被评为“江苏省科技工作先进高校”。
学校坚持开放办学,以中外合作、学术交流以及科研合作为重点,积极推进国际化人才培养战略,分别与加拿大、爱尔兰开展合作办学。同时,积极为国家支柱产业、地方经济建设及社会发展服务,与中国石油化工集团公司、中国石油天然气集团公司以及地方政府、企业等建立了全面合作关系。
学校以“责任”为校训,弘扬“勇担责任,追求卓越”的学校精神,形成了“大工程观导向的高等工程教育新模式”办学特色。学校是江苏省高校校风建设优秀单位,并连续多年荣获“江苏省文明单位”、“江苏省文明学校”以及“常州市文明单位标兵”称号。
湖南科技大学座落在人杰地灵、风景秀丽的湘江之滨,一代伟人毛泽东的故乡——湖南省湘潭市。学校实行中央与湖南省共建、以湖南省管理为主的管理体制,是高素质科技人才培养基地、高水平教师教育基地和应用科学技术研究基地。
学校设有19个学院,72个本科专业,涵盖了
哲学、
经济学、教育学、法学、文学、史学、理学、工学、
农学、管理学等10大学科门类,有采矿工程等8个省级重点学科,勘察技术与工程等7个国家管理专业,
汉语言文学等12个省级重点专业。有45个二级学科硕士学位授权点,并具有同等学力在职申请硕士学位和教育硕士专业学位授予权。学校面向29个省、自治区、直辖市招生,全日制在校生3万余人。
学校占地面积3107亩,建筑面积83.98万平方米;固定资产原值8.3亿元,其中教学科研仪器设备总值2.04亿元;全校藏书总量为330万册,其中纸质图书203.65万册;有多媒体教室和语音室座位24297个;有教学用计算机7890台;拥有产业经济学等6个省级社科研究基地,机械设备健康维护、煤矿安全开采技术等5个省级重点实验室(工程技术中心);有实验室(中心)59个,建成了物理基础实验中心等13个中央与地方共建基础实验室,电工与电子技术实验中心等5个实验室为湖南省示范性基础实验室;安全培训中心为国家级培训中心,工程检测中心具有国家建筑工程一级实验室资质、桩基工程检测资质和公路工程质量检测资质;有田径场4个,体育馆3个;已建成了较先进的校园网络系统、多媒体教学系统和远程教学系统;有固定的校外实习基地90个,还设有工程训练中心、生物园、附属学校等校内教学实践基地。
学校现有在职教职工2600余人,其中,专任教师1600余人,教授200余人,副教授400余人;具有硕士以上学位的教师765人,其中具有博士学位的教师236人。有全国第一届高等学校教学名师1人、全国模范教师1人、全国优秀教师1人、 “新世纪百千万人才工程”国家级人选1人、享受政府特殊津贴专家26人、教育部“新世纪优秀人才支持计划”专家3人、湖南省院士专家咨询委员会委员1人、湖南省“新世纪121人才工程”人选35人、湖南省学科带头人12人、湖南省普通高校青年骨干教师101人。
2003年以来,学校共主持科研项目1600余项,其中,“863计划”项目、“973计划”项目、国家科技支撑计划项目、国防基础研究项目、国家“948”计划项目、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和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项目等国家计划项目70余项;获国家和省部级科研成果奖50余项,其中,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3项,中国高校人文社会科学研究优秀成果二等奖1项,其他省部级奖励50多项。公开发表学术论文8000余篇,其中被SCI、EI、ISTP收录600余篇次。出版专著(教材)110多部。学报自科版被认定为中国科技精品期刊,社科版被评为“全国百强社科学报”、“湖南省十佳社科期刊”,“毛泽东研究”专栏被评为全国社科学报优秀栏目。
近几年学校主持教研教改课题260多项,其中国家级课题6项,省部级课题107项;获国家级教学成果奖2项、省部级教学成果奖18项,省级优秀教学实习基地6个,省级优秀课程、重点课程和精品课程共21门;在全国“挑战杯”大学生课外学术科技作品竞赛、中国青少年科技创新奖竞赛、全国大学生数学建模竞赛、全国大学生电子设计竞赛、湖南省大学生英语演讲比赛等竞赛活动中,多次获得优异成绩。应届毕业生就业率和考研录取率一直居全省同类高校前列。
学校不断扩大对外交流,积极推进合作办学。许多中青年教师获得了国家留学基金的资助,赴国外进修深造。学校设立了中青年教师出国进修专项经费,定期选派中青年教师赴英国、日本等国外高校进行短期访学、进修。学校同美国哈丁大学、英国佩斯里大学等国外高校建立了友好合作关系。先后与新加坡南洋理工大学、澳大利亚皇家墨尔本理工学院、英国雷丁大学、华威大学、日本东京大学,加拿大湖首大学等高校分别在结构冲击动力学、计算流体力学、英国经济史、哲学社会科学、材料制备与性能评价、电化学与纳米材料等领域进行了卓有成效的合作。
湖南科技大学始建于解放前夕在毛泽东同志亲自关怀下成立的湘北建设学院,秉承了“为有牺牲多壮志,敢教日月换新天”的伟大韶山精神。58年来,学校历经艰难曲折,弦歌不绝,始终坚持传承湖湘文化,弘扬韶山精神,艰苦奋斗,自强不息,形成了“唯实惟新、至诚致志”的优良校风,培养了大批肯干、实干、能干的复合型应用性人才。2007年5月,学校被教育部确定为本科教学工作水平评估“优秀”高校,学校事业发展呈现出崭新的局面。目前,全校师生员工同心同德、奋发进取,坚持“改革、提高、质量、特色”的八字工作方针,努力提高办学层次和办学水平,为实现高水平教学研究型综合性大学的宏伟目标而努力奋斗。
招生网
井冈山大学体育学院是本科吗?那的体育专业怎么样啊?毕业好找工作吗?大大们帮帮我。谢谢了
早在2004年,我校应届本科毕业生就拉开了考研的序幕。当年,化学化工学院
化学教育专业、人文学院
汉语言文学教育专业以及政法学院
思想政治教育专业等有8名应届毕业生考研上线,一度成为校园热点新闻。
今年,我校应届毕业生考研积极性空前高涨,考研成绩也创新高。6月中旬初步统计,已有202人确定被各高校录取为硕士研究生,其中不乏国内一流大学。除还没有本科毕业生的学院,政法学院170名本科毕业生,44人报考35人上线26人被录取;化学化工学院116名本科毕业生,54人报考32人上线29人被录取;教育学院92名本科毕业生,52人报考24人上线22人被录取;生命科学学院162名本科毕业生,56人报考30人上线28人被录取;数理学院244名本科毕业生,68人报考36人上线30人被录取;人文学院196名本科毕业生,46人报考20人上线20人被录取;外国语学院57人报考9人上线7人被录取,信息科学与传媒学院43人报考20人上线13人被录取,商学院34人报考7人上线7人被录取,艺术学院8人报考2人上线2人被录取,体育学院21人报考10人上线9人被录取,工学院25人报考11人上线9人被录取。
今年,全国考研报名124.6万人,录取近41万,录取率为32.86%。而我校有的学院毕业生报考比率达56%以上,有些学院的录取率达59%以上。作为一所新办本科高校,是什么原因促使毕业学生踊跃报考研究生,又是什么原因使大批毕业学生能顺利考取研究生?
学校狠抓学科建设,教育教学质量稳步提升
2004年以来,学校始终坚持以学科建设为龙头,强化了学科专业特色,师生的大学意识显著增强,目前基本形成了特色鲜明、重点突出的学科布局。学科建设带动了师资队伍建设,改善了办学条件,促进了对外交流,推动了教学工作,学生的综合能力得到了培养提高。
学科建设成效显著,质量工程建设获得突破。
汉语言文学专业率先被评为国家级特色专业后,化学以及
生物科学专业也由省教育厅推荐为2009年国家级特色专业。省级质量工程建设项目取得可喜的成绩,思想政治教育、计算机科学与技术和
体育教育被评为省级特色专业,政治经济学教学团队、生态环境与资源教学团队和中国古代文学教学团队被评为省级教学团队。
生态学被批准为全省高校20个重中之重学科之一;生态学、中共党史、区域经济学、
计算机应用技术、物理化学、中国古代文学被列为省重点学科;中国古代文学史、有机化学、生态学、机械制图、计算机基础被列为省级精品课程。
师资队伍日益壮大,学术水平不断提升。现有近千名专任教师中,教授112人,副教授277人;具有博士、硕士学位的教师分别为84人和443人,另有在读博士、硕士40人和113人;有省学科带头人和中青年骨干教师34人;有47位教研人员被
同济大学、
清华大学等10多所高校聘为博士生导师和硕士生导师。
学生培养质量显著提升。2004年以来,在校大学生在学术刊物上公开发表学术论文76篇,参加省以上的各类大学生科技竞赛活动,团体和个人获国家级奖项44项、省级奖项377项。
全校上下齐抓共管,优良的学习环境已然形成
2005年5月14日,在全校系列考研讲座启动仪式上,校长张泰城就极力主张学生要努力考研深造。他认为,作为一个本科生,在校所学的知识还不足以完全胜任未来
社会工作,广大同学必须成为学习型的人才。在学校的大力推动下,有关部门加大舆论引导,调动学生考研的积极性;顺应广大同学的要求,陆续组织开展了一系列的考研讲座、考研公共课辅导班和专业课辅导班;及时提供各种考研信息;寒暑假为考研复习提供便利条件。
2005年5月开始,校团委、学生会每年举办一系列的考研促进活动。加强了与专业培训机构的合作,举办学生考研强化班、冲刺班,邀请考验辅导专家为广大有志于考研的学生举办辅导讲座,帮助考研学生顺利度过漫长而艰辛的考研准备期,克服期间可能会遇到的一些难以想象的曲折和困难。
2005年12月5日晚,人文学院成立了全校首个考研促进会,学院始终从活动经费、考研复习资料、考研信息以及请专业老师开展系列讲座等方面给予大力的支持和帮助。
生命科学学院坚持了高学历教师义务辅导学生考研制度,并免费提供复习资料。学生复习期间提供固定的教室,报名前和面试前安排教师重点指导,录取分数线公布后又多方联系尽可能使上线考生调剂录取。
政法学院院领导、任课教师、班主任、辅导员全员抓学风、全环节抓学风、全方位抓学风,还结合学院实际,分别成立了学生考研辅导等三个小组,并加强了指导。
大学生以积极考研来应对就业压力
数理学院肖慧同学说,考研并非自己一时心血来潮,是一进入大学就确定了的目标。本科毕业后能够继续读研,不仅能提升学历层次、提升自我能力,也是更顺利就业的重要保证。
目前,我校立志考研的在校生人数越来越多,也因此更浓厚了校园的学习风气,学生学习的自觉性和主动性大大增强,由过去的“要我学”真正转变成了“我要学”。据笔者观察,主要体现为“三多三少”:一是认真上课的学生多了,想办法逃课的学生少了;二是课余时间在图书馆或自习室看书的学生多了,通宵上网玩游戏的学生少了;三是学习成绩优秀的学生多了,考试作弊的学生少了。
据专家分析,2010年我国大学生考研人数将继续大幅度增加,预计将达到180万人。一方面是明年全国本科毕业生人数创历史新高,另一方面是金融危机的影响,造成就业压力激增。但因为考研人数增加,竞争局面也将更为激烈。
人文学院一位博士在考研辅导时曾这样告戒说:考研是一条被汗水浸湿的长长的辛酸路,只有具备不屈的毅力和不悔的恒心,才能一步一步通向成功。不管最后成功与否,最紧要的是提高自身修养,因为考研远非学习的终结,而是自我提升的开端。
以上就是招生网小编为大家带来的内容了,想要了解更多相关信息,请关注招生网。更多相关文章关注招生网:
www.zhaosheng.com免责声明:文章内容来自网络,如有侵权请及时联系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