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经常有小伙伴私信询问三本跨专业到中国人民大学 我是一名三本院校的学生,想考复旦的新闻传播学,而且是跨专业考,现在的专业是汉语言文学。相关的问题,今天,招生网小编整理了以下内容,希望可以对大家有所帮助。
本文目录一览:
![三本跨专业到中国人民大学 我是一名三本院校的学生,想考复旦的新闻传播学,而且是跨专业考,现在的专业是汉语言文学。](/draw/thumb/215334/42d3e4f18325f268d3a7be7c2d18b16d.png)
我是一名三本院校的学生,想考复旦的新闻传播学,而且是跨专业考,现在的专业是汉语言文学。
作为今年经历考研的过来人,就说几点吧。
一,考研目标可以适当放低点。你本科是三本,考研考复旦跨度太大,虽说可能存在成功例子,可那也许是五年十年才出一次,你有信心保证自己一次上岸,或者有恒心保持自己二战三战吗?复旦作为top4,没那么好考。所以目标不妨放低一点,例如排名后一点的985,或者学科实力较强的211。通常只要你考上一所985就算可以了,不论新闻是否为它的强项,毕竟牌子摆在那里。如果你想看专业实力就百度 学科评估,教育部官方认定的。此外,择校还有一个地域的因素,北上地区的院校自然要更难考,如果你想去北京工作就选北京学校,去上海就选上海学校
二,不用着急准备考试科目。你现在还只是大一,如果现在就开始准备考研,相信我,你绝对坚持不到考研那一天的。通常,成功的考研准备周期长的也就一年左右。你可以根据你的学习能力适当延长,比如一年半,但千万不要把战线拉得太长
三,注重
英语的学习和积累。首先,每天闲暇时间背背单词,读读句子,培养语感,后面考研备考会轻松些。其次,有机会的话尝试用英文交流,与外国人与老师都可以,名校的复试都是有英语口语环节的
四,多读读你想考的新闻传播学的书籍。第一,你可以确定自己是否真正喜欢这门学科。第二,复试的面试环节会考察你对于这门学科的热情和了解程度,跨考生在这方面的劣势只有通过自主学习来弥补
最后,你的本科出身决定了你想要考名校就得付出更大努力。既然本科出身不好,那就初试考个高分,复试展现你的能力,让院校歧视你也找不到合理的理由刷掉你
![三本跨专业到中国人民大学 我是一名三本院校的学生,想考复旦的新闻传播学,而且是跨专业考,现在的专业是汉语言文学。](/draw/image/215334/d4c48cd84c90c1ae19b8ee30b72def6a.png)
考研究生三跨会不会很难
“再来一次”,多么让人怦然心动的措辞,对于不满意自己本科院校或专业的广大学子而言,跨校、跨专业、跨地区考研成了他们千载难逢的“再来一次”的机会,每年有近百万人选择跨专业考研,占考研总人数的60%,大部分名校研院的外校录取人数超过了总人数的70%……但机会总是与风险并存,选择跨专业考研也意味着要比考本校本专业冒更大的风险,而科学理性地跨专业考研将为你带来更大
胜算
。跨专业考研的难度究竟有多大?你适合跨专业考研吗?“三跨”成功之路能复制吗?中公考研为大家揭晓答案!
热度逐年提升,交叉学科受追捧
2012年,将近100万人选择跨校或跨专业考研;早在数年前,报考
中央财经大学
的外校生就占到84.9%;
北京大学每年跨校考研人数过万,巨大的跨专业考研群体的背后是残酷的竞争趋势。目前,清华、北大、人大、复旦等高校有些热门专业的录取比例甚至低于5%,分母中大部分为跨专业考生,越来越多的跨专业考生也正在挤进分子之列。跨专业考研这个大蛋糕究竟有多强大?跨专业考研的江湖水究竟有多深?
跨校、跨专业考研人数高达60%以上
2012年全国考研总人数为165.6万人,其中选择跨校或跨专业考研的考生占总人数60%左右。据调查,在2013年考生就读的某辅导班里,选择跨校考研的学员占到90%之多,而选择跨专业考研的考生也达到了70%。跨校、跨专业考研无疑成了当今的一种趋势。事实上,跨校跨专业群体庞大的数字来源于一些客观的招生条件。在全国2000余所高校中,有900余所具有研招资格,拥有研究生院的高校更是仅有60余所,
民办高校
从2012年才开始有5所获得研招资格。这注定了大多数学子想要读研就必须跨专业考研,想要读好专业也必须跨专业考研。
据报道,早在2004年
北京外国语大学
外校报考的考生就占到考生总数的70%~80%;当年报考
中国政法大学
的7000多人中,本校的本科生也只有900多名;而报考中央财经大学的外校生则占到84.9%;北京大学研究生招生相关负责人表示,北大年招收
硕士研究生
3500人左右,其中北大自己的本科生约占1/3,并且近几年一直保持这个比例。“跨校报考我校并录取的学生,大部分来自重点大学,尤其是设立研究生院的55所高校,占了录取总数的70%。”
值得欣喜的是,一些重点院校、重点研究院在研招时不再过分挑剔考生本科时的专业。据中科院研招办主任透露,在
中科院研究生院
近些年招录的研究生中,有很多是跨专业录取的。有基础学科跨应用学科的,也有应用学科跨基础学科的。这些考生凭着自己对跨专业考试专业的浓厚兴趣以及由此激发出的巨大学习热情,已经在专业能力上达到,甚至超越了本专业优秀考生的水平。“我们一贯的招生态度是,只要专业知识技能过硬,就不存在
本科专业
歧视现象。”
传统热门专业与交叉学科成为跨专业考研热门
据调查,2012年跨专业考研的热门专业主要集中在:
会计学
、
行政管理、企业管理、
金融学
、语言文学、
计算机应用技术
、通信与信息系统、
应用心理学、
管理科学与工程、产业
经济学等传统热门专业中。受市场需求的影响,财会、计算机、通信、管理科学等专业尤其得到跨专业考生的青睐,这些专业应用性强,与市场结合紧密,有着较好的就业前景和薪酬待遇,吸引了大量本科学数学、物理等基础学科的考生跨专业报考。
与此同时,大量非本专业的考生跨专业考试热门专业,使得传统热门专业的竞争门槛越来越高,清华、北大、人大、复旦等高校有些热门专业的录取比例甚至低于5%。数学基础深厚让很多理科生扎堆跨专业考研商科,大大提高了考试竞争的难度。
中国人民大学经济学院、商学院、
财政金融学院2011年的报录比分别低至24∶1、30∶1、52∶1;而大量中文、历史、
哲学专业
考生的报考,更是让
浙江大学传播学专业2011年的报录比低至198∶1,竞争异常惨烈。
近年来,一些交叉学科也逐渐变成跨专业考试热门专业。比如北京大学,自2005年成立前沿交叉学科研究院以来,以当下热点前沿的
生命科学
、纳米科学、
海洋科学等学科为中心,建立了以往物理、
化学、生物、医学等大门类横向联合的诸多专业,如理论与系统生物学、纳米科学与技术等。由于这些学科跨度大,对考生的背景知识要求高,方向又多集中在前沿研究领域甚至超前研究领域,因此尽管这些专业报考难度大,但竞争压力相对较小,吸引了越来越多专业跨度之内的优秀考生报考。
许多考生跨专业考试“交叉学科”专业主要是为了改变自己的学位属性,从纯理论型专业向应用型专业、从纯文科专业向经管结合型专业转变。比如许多理科专业的本科同学,诸如
物理学、
应用化学、计算科学、力学等同学纷纷向电子、化工、软件、航天、船舶等工科专业跨专业考试;中文、历史、哲学向对外
汉语、新闻、旅游、文化管理方面跨专业考试。
据了解,有不少跨专业考生认为,即使是要继续攻读,也不想让硕士阶段就把自己的专业限死,博士阶段还想继续观望,选择更符合自己特点的方向。如政治学的同学选择国际经济合作研究、中国对外经济研究等方向,拉近与经济学的距离;矿业工程的同学选择数字矿山及计算机应用、安全技术与工程计算机应用、
人工智能与仿真安全技术等方向,拉近与
自动化、系统工程的距离。
兴趣和名校情结成跨专业考试两大动力
因为高考填报志愿时,学生对大学专业设置了解不充分,大部分学生高考服从调剂,不少人本科阶段读了自己本就不感兴趣的专业。对他们而言,跨专业考研也成了自主性更强的二次选择的机会。经过本科阶段的学习,随着年龄与见识的增长,决定跨专业考研的学生对专业兴趣的认识也达到了一个新的高度,并非单纯图有趣,而是更多地结合自身长远的理想,将对专业的兴趣发展成“志趣”。
同时“名校”成为跨专业考研的另一内在动力。据统计,近年来报考人数最多的10个招生单位是北京大学、
武汉大学
、浙江大学、
中山大学
、
吉林大学、
厦门大学、
复旦大学。其中,北京大学报名人数最多,跨校考研人数常年过万。
名校如此受宠,与当今应届生的就业形势有直接关系,因用人单位掌握的信息有限,所以多数只能用学历背景衡量应届生的综合能力。现就读于中国人民大学
法学院的王明(化名)深有体会,王明因高考失利曾在某专科学校读书,后“升本”进入一家二本院校读
法学专业
,毕业求职时却在三个月内连在十家单位碰壁。眼看着一起应聘的名校毕业生被一线律师事务所录用,王明燃起了继续深造学业的斗志,决定报考人大并最终顺利被录取。
事实上,相对于考生的名校情结,近些年来许多名校在对待跨校考生的态度上有了很大的转变。随着研究生教育公平理念的推进、研究生复试改革的日趋规范、成熟,“本科出身”不再成为名校录取的重要标准,甚至有的名校更偏爱从一般院校刻苦学习考进来的普通院校出身的学生,这无疑给了跨校考生巨大的信心。
特殊研院和特殊专业为跨专业考试提供了必然性
跨专业考研形势的,还与一些“特殊”的研究生招生机构有关。一些科研院所、学术机构的研究生院,由于自身不招收本科生,所以所有被录取的研究生都属于跨校考生。今年6月底,中科院大学在武汉举行了一场大型招生会,场面。参加这次招生会的小刘说,他就读于武汉大学遥感
信息工程学院,十分热爱自己所学专业。中科院的微波遥感技术水平和科研设备在全国都是首屈一指,因此他做梦都想进入中科院深造。他认为,考中科院的考生都属于跨校考研,不需要和“本校本科生”竞争,在公平性上要比考其他名校强一些。
与此同时,一些专业学位项目的兴办,比如法律硕士(非法学),其招生对象就是非法律专业的本科生,这也造成了跨专业报考人数的增多。例如,法律硕士在2000年开始不再允许法律专业毕业生报考,当年全国的报考人数只有8000人左右,2004年报考人数增加到3.9万人。2009年根据教育部通知,在法学硕士和法律硕士之间,新增法律硕士(法学)专业,招生对象为法学本科,但法律硕士(非法学)的招生对象依然是非法律专业本科生,当年仅北京市法律硕士(非法学)报考人数就达到7494人。
![三本跨专业到中国人民大学 我是一名三本院校的学生,想考复旦的新闻传播学,而且是跨专业考,现在的专业是汉语言文学。](/draw/image/215334/4705df73d11aad4181ca5655541fb10c.png)
三本学校的法学专业学生考中国人民大学研究生的几率有多大
招生网(https://www.zhaosheng.com)小编还为大家带来三本学校的法学专业学生考中国人民大学研究生的几率有多大的相关内容。
你今年刚上大一,有很多时间,好好利用你的大学生活去做一些有意义的事,丰富自己,高考只是一次考试,虽然没考好但是没关系,命运掌握在自己手里,是否能考取人大的研究生,取决于你自己的努力。跟你的学校无关,学校只是一部分因素,关键在自己。不要荒废了你的大学生活。
招生网以上就是招生网小编整理的内容,想要了解更多相关资讯内容敬请关注招生网。更多相关文章关注招生网:
www.zhaosheng.com免责声明:文章内容来自网络,如有侵权请及时联系删除。